高中最后一个暑假,不要忘了这八件事!

亲爱的高中毕业生及家长朋友们:

2023年高考落下帷幕,三年紧张的高中学习已成为同学们珍贵的记忆,人生新的精彩序幕正缓缓拉开。高考结束后,同学们面临的是最长、最轻松的暑假,可以尝以前没有尝过的美食,去以前没有去过的地方,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相信大家都充满着盼望和憧憬。但高考后的“放松”往往成为安全的“漏洞”,潜在的风险仍须关注。为此,我们温馨提醒:希望同学们时刻牢记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希望家长们时刻保持清醒,多加监护。

一、我们要严防学生溺水事件。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孩子结伴外出游玩时,家长要加强管理,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要教育孩子做到“七不两会”(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和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在上下学的途中下溪、河等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及时呼救和报告,会基本的应急自护、自救方法)。

二、我们要严防交通安全事故。高考结束后,很多考生会选择外出聚会、游玩。出行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跨越或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扒车、不强行拦车,不在道路上追逐打闹,不边走边看书或手机,不做其他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要学会辨别各类车辆“视野盲区”,在拐弯处、临界出口等场所防范突然出现的车辆。要安全骑车,未满16周岁不骑行电动车,未满18周岁不驾驶摩托车、小型汽车;在规定的非机动车道内骑车依次驾驶、不抢道、不占道,依法驾驶电动车、摩托车的不飙车,骑车不打手机、不双手离把、不攀扶其他车辆,驾驶电动车不搭乘12周岁以上的亲友。要安全乘车,拒绝乘坐和驾驶无牌无证、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车辆和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机动车、拖拉机、摩托车;乘坐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要戴头盔。

三、我们要严防学生心理异常。考试结束后,希望同学们采取正当的舒压方式,不通过撕书、撕试卷、撕复习资料等方式宣泄情绪;不以砸凳子、桌子、水杯等暴力行为释放压力;不以报复性消费进行攀比炫耀;不进行酗酒等猎奇式体验。建议家长适当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引导孩子理性面对高考结果,放松心情,调整情绪。

四、我们要严防各类不良行为。与异性相处交往适度,注意分寸;个人言行举止得体,文明绿色上网;未经父母同意,不在同学、朋友家或其他场所过夜;不随便搭乘陌生人的车、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做事不冲动、不逞英雄,与人交往时保持理性和适当社交距离。坚决抵制不良诱惑、远离毒品。请家长朋友们提醒考生,考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不过度放纵、放任自己。

五、我们要严防个人信息泄露。高考结束后,考生们将会经历很多值得纪念的时刻,不少人喜欢拍照上传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分享喜悦。准考证、个人身份证、考生号及密码、填报志愿纸质表、成绩单或查询页面截图、个人录取通知书等均属个人隐私信息,建议保护好个人隐私,分享时不透露过多个人信息,以免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六、我们要严防虚假招生骗局。根据掌握的情况,高考结束后,一些不法分子会以制作仿真度较高证件方式,以高校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等名义进行诈骗;还有不法分子采取伪造军校招生公文、公章等手段蒙骗考生或家长,谎称可不经过统一的招录途径录取考生。请谨记,高考招录程序都是公正、公开、透明的,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如果高招录取过程中出现疑难问题,一旦涉及“花钱解决”一定不要相信。

七、我们要严防实践安全事件。高考后,有些考生选择兼职、实习等方式充实自我、积累经验。在寻找暑期工作时,一定要擦亮双眼,警惕用工陷阱。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兼职广告,对要求先交定金和保证金的工作,一定要警惕。用工单位提出用学生本人的身份证等证件作抵押时,一定要果断拒绝,谨防重要证件流失到不法分子手中;要确认用工单位的合法性,并签订劳动合同。

八、我们要严防电信诈骗事件。当前,电信诈骗形式多样,如通过网络QQ、微信等发布兼职刷单、代刷信誉、网络(手机)游戏充值、出售明星演唱会门票等。请同学们千万不要向任何你不熟悉的账户转账、汇款,不要轻易透露自己银行账户、身份号码及密码等信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贪小便宜,谨防上当受骗,遇到网络诈骗信息,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我们都是自己人身安全的首要责任人,希望所有高中毕业生都秉持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度过一个美好、安全的暑假,希望未来的你回忆起青春时带着微笑、满怀不舍。

明确了!最新开学返校要求来了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消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围绕疫情防控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面的具体防控要求,制定疫情防控、医疗救治、重点机构、重点场所4篇20个操作指南。

该指南第三篇“重点机构”中的《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校园疫情防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30个要点梳理——

各级各类学校

1.没有疫情的学校,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

2.疫情流行高峰期间,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严格的封闭管理,高校可实施分区管理。

3.疫情解除后,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校要及时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幼儿园要及时恢复开园。

4.学校组织工作力量加强师生日常健康监测,提醒督促师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不带病到校工作或学习。

5.开学返校前一周,学生居家每日开展测量体温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观察等健康自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要检测抗原或核酸,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师生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

6.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发现发热等症状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

7.学校在校舍入口、楼梯入口、电梯入口等位置摆放共用消毒用品,师生员工进出时可自行做好卫生消毒。

8.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食堂餐桌安装隔板,学生错峰就餐,有条件的设立单向流动通道。

9.加大图书馆桌椅间距,合理分配空间,保持安全距离。

10.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通过适当减小班额,加大桌椅间距等方式,保持安全距离。

11.细化校内感染者分级诊疗办法:中型病例转诊至亚定点医院;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和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转诊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医院。

12.学校协同对口医院开展多场景、实操性转诊救治应急转运演练,及时发现解决堵点和漏洞,提高转运效率,确保一旦出现重型和危重型病例,迅速激活绿色通道应急救助体系,快速精准响应,做到“点对点”“人对人”流畅对接。

13.学校在保护好隐私的前提下摸清学生疫苗接种、感染病毒、患有基础疾病和身体健康有特殊需要的师生底数,建档立卡,跟进服务,并建立兜底帮扶机制,会同社区开展师生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开展健康管理。

14.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人口总数的15%-20%动态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包括退烧、止咳、止泻等药品。根据师生在校学习期间加强自身健康状况监测需要,储备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根据师生日常防护需要,储备足够的口罩、消毒用品、安全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并确保有2 周以上的储备量。

15.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突出心理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常态化、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援助,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强化心理重症和危机识别与干预,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16.学校加强对感染师生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师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参加剧烈运动。

高等学校

17.高等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对校内从事餐饮、物流、保安、保洁等重点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核酸或抗原检测。

18.除跨地区返校入学确有必要外,高校师生出入校门和校园公共区域不要求提供核酸证明,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的健康查验办法,由属地或学校征得属地同意后作出规定。

19.高校校内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实施线上教学、调整教学安排等疏散人员措施。

20.高校科研、实习、考试等相关教学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疫情适时作出合理调整安排,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

21.高校校医院要扩充资源、改善条件、充实力量、提高能力,建立与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和学校附属医院的业务联系和工作对接,设立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面向师生公布热线电话、提供师生在线医疗咨询服务。

22.疫情流行高峰期间,高校可利用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大型场所增设发热诊疗点,提供快速便捷医疗服务。

23.将高校老年教职员工作为重点人群,摸清老年教职员工健康状况底数并建好台账,及时了解其健康状况和就医需求,做到“一人一策”。

24.有条件的高校可为老年教职员工发放血氧仪、药品等,指导老年教职员工通过居家监测血氧水平等方式,提升重症早期识别和预防能力。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

25.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条件,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师生筛检、轮检、抽检等适宜的抗原或核酸检测,师生出入校门不再提供核酸证明,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须提供核酸或抗原阴性证明。

26.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出现感染者后,学校在第一时间向所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报告,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提出并实施防控措施。当感染者占比较大时,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上课、实施线上教学。

27.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做好幼儿的健康监测,确保健康的前提下送园。一旦出现感染者,应及时采取临时关停措施。

28.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设置师生健康观察室,为有发热等症状师生提供临时留观,并指导家长安全接护学生和幼儿回家。

29.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加强卫生室(保健室)建设,配齐专业人员,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培训,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设备和药品,承担防疫知识普及、学生患病应急处置等职责。发挥校医院(卫生室、保健室)的学校健康管理中心作用。

30.中小学校、幼儿园加强师生健康监测,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建立学生健康信息电子台账,提高疾病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

提示

本指南适用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中小学、中职、幼儿园等,其他类别教育机构可参照执行。本指南中相关表述如与《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中的相关表述不一致,以本指南为准。

-END-

来源丨国家卫健委官网、北京日报、鲁中晨报

人一晃就老,别自寻烦恼

挖鼻孔易痴呆?

赚钱的4种模式,原来聪明人都是这样赚钱的

赚钱的4种模式,原来聪明人都是这样赚钱的

  以前我觉得,赚钱的方式和渠道无非就是给老板打打工。毕业以后,我确实也是在给老板工作,每个工作日准时的出现在公司里。

  按时的上班,不定时的下班。

  每天精神抖擞的去上班,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出租屋。

  说的好听,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的年轻小白领。

  看似很高大上的写字楼,很舒服的办公环境,但是慢慢的发现,单一的工资收入,也仅限于养活自己。

  难道这辈子只能靠打工挣钱了吗?

  后来才知道,赚钱并不是只有上班这一种方式。

  我们每个人一天可支配的时间都是平等的,无论穷人富人都是一天24小时。

  只不过,不同的人,支配的时间不一样而已,所获取的财富上也明显不一样。

  大概的总结一下,赚钱有4种模式。

虽然都是出售时间,但是结果也明显不一样。

  1.一份时间只出售一次

  这一种模式是我们很多人正在做的,我们出售自己的时间去给老板工作,到次月的时候,老板给我们发工资。

  每天出售差不多的时间,每个月出售差不多的时间和精力,只为下个月发工资的时候有我们的一份。

  但是这样的时间只能出售一次,老板也只结算一次。

  工作一个月,老板给你发一个月。

  工作12个月,老板给你发12个月的薪水,有年终奖的可能多发一个月工资。

  等你不工作的时候,基本老板也就停止给你发工资了。

  2.一份时间可出售多次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自媒体写作和短视频的到来,很多人涌入了各个平台。

  制作一个短视频,可以往多个平台投放,写一篇文章也可以往多个平台投放。

  如果你的短视频和文章资料被人付费阅读学习,越多人付费学习,意味着你制作这份视频和资料的时间就可以多次出售。

  如果你的内容做的很好,很吸引人,别人愿意付费阅读,同样也是一份时间出售多次。

  你设置金额为10元,如果只有一个人付费阅读,那么你的一份时间就只出售一次。如果有100个人付费阅读,那么你的一份时间就出售了100次。

赚钱的4种模式,原来聪明人都是这样赚钱的

  3.让员工为你打工赚钱

  如果你自己做自媒体,做的很牛,这时候你可以考虑壮大你的团队。

  雇一些员工为你工作,让他们替你工作,而你自己就是个收钱的老板,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或者陪伴家人。

  当然,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

  聪明的人,学会借力,从而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4.学会理财,让钱生钱

  这应该算是这四种赚钱模式里,最高级也是最容易的了。

  别误会,所说的容易,是因为很多时候,钱赚钱,比人赚钱快多了。

  前提是,你积累了比较雄厚的资本。

  比如,我一个朋友自己手上已经拥有了一百万几百万以上,自己又是个理财的小能手。

  他利用这些资产赚更多的钱,而且资产越多,赚的就越多,直到超过人力。

  因为人一天只有24小时,需要花7个小时左右休息,同样人还会老,会生病等等。

  但这些钱不会,钱可以24小时运转,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不需要休息。

  只要你使用得当,会理财,它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给你钱生钱。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赚钱的4种模式,原来聪明人都是这样赚钱的

我买基金的收益

写在最后:

  无论是第几种赚钱方式,只要我们自己通过正规的渠道获得,都是值得称赞的。

  只是,除了第一种,还可以增加第二第三第四种,这样赚钱的速度往往超越第一种。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拓展到第二第三第四种,也是需要我们去付出。

  想获得收获,就得去付出,无论是付出时间还是金钱。

  所以,在年轻时,千万不要吝啬对自己和未来的投资。

  不要觉得花几十或者几百块钱去投资自己是一种浪费,不投资自己的头脑或许对你来说才是最大的浪费。

  你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拓宽的眼界,其实会像杠杆一样,撬动未来规模更庞大的财富。

惊人的“朋友圈定律”:关系再好,也不要忽视这4条潜规则

社会学中有个“圈子定律”,也叫“150定律”。

人类的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圈子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也就是说,人在某一个阶段的朋友圈上限,不过百人。

人到中年,愈发觉得年纪越大,朋友圈越小。

可难免有些朋友,删之可惜,留之无益,弃之不敢,相处起来最心累。

为此,不妨给朋友圈适当做做减法。

如何对朋友圈断舍离,这4条潜规则不可忽视。

惊人的“朋友圈定律”:关系再好,也不要忽视这4条潜规则

朋友圈等级有别:不对等,不攀附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与人之间,圈子与圈子之间,有时就是这般泾渭分明。

福楼拜的名著《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在与丈夫参加侯爵举办的奢华舞会后,便对上流社会心生向往。

于是,她向商人赊借了八千法郎的首饰,佯装成名媛,意欲拿到贵族圈的入场券。

然而,舞会上曾邀她共舞的子爵,只是一时兴起;

与她婚外生情的庄园主罗多尔夫,也不过是垂涎她的美色。

自始至终,无论爱玛如何掩盖,也无法粉饰她仅是平庸妇人的事实,又怎会被上层社会真正看见过?

小说的最后,爱玛被赊欠饰品的商人催债,接连向几个情夫求助皆被拒。

心灰意冷之下,绝望自杀。

古往今来,圈子一直是划分等级的界限。

想融入一个圈子,唯有提升自我价值和能量。

当你有了实力有了影响力,才能拿到敲门砖。

否则,只能失落而返。

《三十而已》中的顾佳,经济基础尚可,但不足以挤进富太太圈。

她想尽办法讨好她们,以为如此,富婆们就会成为自己的人脉。

结局却是被她们合伙欺骗,损失了几百万。

任何圈子都讲究身份和价值,你不够分量,即便游走于各种饭局,曲意逢迎,可没有能够与他们交换、互通、比肩的实力,再怎么努力去挤,都是局外人。

反而会在长久的无用社交中,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的定位。

惊人的“朋友圈定律”:关系再好,也不要忽视这4条潜规则

朋友圈亲疏有时:不够近,不强融

有些人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自责,自诩重感情之人,说好的“常联系”却渐渐变成了“没联系”。

M女士和大学同学,多年来都维持着一周一聚的频率,这份亲厚让不少人羡慕不已。

去年,同学因为工作原因去另外一座城市发展。

M女士无奈地发现,她们过去一周一聚的默契,渐渐成了负累。

奔波于两座城市聚会,太过劳心伤财,不现实;

偶尔视频电话,也常常陷入沉默和尴尬,如今共处的圈子和经历皆不同,很难再有共同话题。

这种表面强撑的亲密,仅仅支撑半年,便断了。

可当M女士看到,同学最近的朋友圈竟晒出新的周末好友时,心还是不免刺痛了一下。

实际上,再好的关系,时过境迁,也都会变淡。

原本无话不说的友情,后来却各奔东西,即便偶尔想念,却再也找不到相聚的理由;

原来一同长大的弟兄姐妹,后来却各自成家,再也不可能形影不离。

这一生,迎来送往是常态。

也许,这便是生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因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要驶向不同的远方;也因为远离和失去,才让人更珍惜当下的相遇。

毕竟,有的人一旦话别,便可能是此生的最后一次相见。

惊人的“朋友圈定律”:关系再好,也不要忽视这4条潜规则

朋友圈内循环:负能量,切远离

网上曾有一个话题:你是什么时候下定决心结束一段关系的?

一个高赞回答是:

当这段关系带给我的能量,远低于对我的消耗的时候。

不久前,我不堪精神重负,拉黑了前同事赵姐的微信。

在过去的半年里,赵姐时常夜半时分与我唠叨她的丈夫夜不归宿,或是回家便醉倒在沙发上;

即便是上班时间,她也毫不顾忌地与我抱怨家庭琐事。

每次都是60秒的微信语音,或是30分钟以上的电话。

一段时间下来,我只言片语的劝慰,不足以平息赵姐的幽怨不说,自己也深受影响,陷入负能量泥潭,动辄发怒,看什么都不顺眼。

与家人频频发生矛盾,还差点因为没控制住情绪,失去了一个维系已久的老客户。

《曾国藩家书》中言:

“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然也。“

意思是牢骚太重的人,人生必多阻塞。

无缘无故怨天,天不会答应;无缘无故尤人,人也不会服气。

这便是“感”与“应”的内在循环。

与充满“消极情绪”的人相处,往往是一种灾难。若不及时远离,你将同坠情绪深渊。

这也印证了心理学上的“情绪转移定律”,一个人与周围人的情绪会互相影响的。

与负能量太重的人相交,不及时远离,悔则晚矣。

惊人的“朋友圈定律”:关系再好,也不要忽视这4条潜规则

朋友圈藏因果:慎交友,结益友

有人曾做过一项调查,每个人最终的样子是他身边最近的至少五个人样子的总和,他们将潜移默化地浸染你的行为。

简言之,一个人的未来,往往与所处的朋友圈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与鸿鹄齐飞,目之所及皆是广袤天空;

与燕雀低翔,心之所向不过低云浅雾;

与蝇虫为伍,所到之处难免污秽狼藉。

交友不慎,必埋祸根。唯有择真善人而交,择真君子而处,才能助益人生。

都道陈道明不喜社交,他却与国家一级演员葛优,有着长达几十年的交情。

他与葛优性格迥异,却都是戏痴,时常会在一起琢磨戏。

这些年,两人其中一个前脚摘了金鹰奖,另一人后脚便夺下金像奖。

陈道明即便有不少封神作品,对戏却也一天都不敢懈怠。

拍摄《我的前半生》时,没有他的戏份,陈道明也会寸步不离地站在旁边看,并向马伊琍讨教道:

“我们那个时候的表演带有那个年代的痕迹,我来看你们正当年的人,是怎么演戏的,我来学。”

两人一路亦师亦友。

正如林肯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朋友,便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优质的朋友,往往如一面明镜,能让你不被欲望横流裹挟,不断地自省和进步。

与自律者深交,你大概率不会自由散漫;与精英同行,你亦鲜少碌碌无为。

惊人的“朋友圈定律”:关系再好,也不要忽视这4条潜规则

古人有言:“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年轻时,最容易被所谓的人情世故绑架。

人到中年,才慢慢明白,知己好友不过两三,泛滥无益。

不对等的社交,不妨弃之;不联系的朋友,忍痛舍之;负能量的关系,决然断之。

来源:读者

人生三件宝:知耻,敬畏,自律

夜读|人生三件宝:知耻,敬畏,自律

 

 

 

人生第一宝:知耻

古人说:“贫莫大于不闻道,贱莫大于不知耻。”

一个人真正的贫穷,是不明事理,一个人真正的卑贱,是不知羞耻。

知耻才能远辱,没有知耻心的人,做了错事不觉得惭愧,对不起别人也不觉得内疚。

这样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知耻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能力,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讲规矩。

《弟子规》说:“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一个人不知羞耻是最可怕的事,犯了错不仅不会脸红,反而强词夺理,给自己的丑恶开脱,掩饰自己的问题。

不知羞耻的人永远不会进步,知耻而后勇的才是真正的强者。

做人,要知羞耻,一生行于正道。

夜读|人生三件宝:知耻,敬畏,自律

人生第二宝:敬畏

古人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

做人,要心怀敬畏,时时慎独,才能行有所止。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愚蠢的人不懂得害怕是什么。

自以为勇敢,看不到危险就贸然行动,其实是最危险的行为。

时时刻刻保持谨慎,居安思危才能不把自己陷于困境。

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不考虑后果和影响,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殊不知,这样下去,会给自己招灾惹祸,最后自食恶果。

人生于世,心里要有敬畏,才能一生平安。

夜读|人生三件宝:知耻,敬畏,自律

人生第三宝:自律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做人能自律,肯吃苦,就能见人所未见,达人所不达。

管得住别人不是本事,管得住自己的才是强者,自律的人生最快乐。

不自律的人,总会放纵自己,在得过且过里虚耗光阴,最后一事无成,颓然老去。

刀不打磨,就会越来越老钝,人不自律,就会越来越软弱。

自律的人,往往出类拔萃;不自律的人,难免落于流俗。

一个人的自律里,藏着无限可能,自律的程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

自律,不是一点点努力就自我感动,而是因为热爱生活,有了奋发向上的动力。

自律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总有一天,你会感谢你的自律。

知耻、敬畏、自律是人生三宝,胜过金山银山。

知耻的人勇敢,敬畏的人谨慎,自律的人自由。

这三样宝,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唯有这样,才是坦坦荡荡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夜读|人生三件宝:知耻,敬畏,自律

强大自己

专注自身成长,不断强大自己。

强大自己,是胜过他人的不二法门。

唯有迎难而上,不断强大自己,才能得到命运的馈赠,世界也会对你和颜悦色。

强大身体

身体好,就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本钱。

每天规律作息,运动健身,看似没必要,其实拥有一个强大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因为人生就是一场长跑,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古语有云:“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拥有健康,哪怕你身处低谷,都有逆风翻盘的可能;失去健康,就算你日进斗金,都会在瞬间化为泡影。

正如一句话所说:“我们身上的每个零件都是原装, 一旦坏了,再也配不到, 别以为自己年轻,就胡闹, 等身体抗议了,才后悔莫及。 ”

强大你的身体,健健康康地活着,就是你最大的资本和底气。

夜读丨强大自己

名家画廊 | 东山魁夷

强大内心

我们不能改变人生中所遇是顺境还是逆境,但是可以选择强大自己的内心。

毕竟,内心强大,才是解决一切的办法,让人即使处在最低的境遇里,也能活出最美的姿态。

别总在意别人的眼光,别总看着别人的生活,后悔自己的选择。

坚持你认为对的,做自己想做的,人生没有固定的轨迹,无论你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只要内心强大,都可以很精彩。

而所有的成就辉煌,最初都不过是源于一颗强大的心。

强大内心,是处世的智慧。

不惧困境,不畏挫折,方能行稳致远,自在安然过一生。

强大认知

固执己见的人,不愿接受新的事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走得快或慢不是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决定因素,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

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强大认知,才能终身受益。

有一句名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千万不要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生活,因为总有一些改变超出了我们固有的认知。

强化自己的认知,主动成长进步,未来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夜读丨强大自己

名家画廊 | 东山魁夷

强大能力

所谓门槛,能力够了就是门,能力不够就是槛。

当你的能力强大了,那些你遇到的难题困境将会迎刃而解。

一种能力,知道皮毛,能勉强谋生;会了八分,可养家糊口;练到极致,方能修身齐家。

在滚滚的时代大潮中,强大的能力,是你安身立命的底气,也给了你勇攀高峰的自信。

愿你我都能从现在开始,专注自身成长,不断强大自己。

因为只有当我们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才能抓住机遇、掌握命运,想要的一切也会随之而来。

成年人最好的社交方式:一半,一半,一半

成年人最好的社交方式:一半,一半,一半

所有的社交,

本质都是在经营自己的生活。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听过一句话说:人生90%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但关系,总是有远有近,人情,总会有浓有淡。

学会看淡得失,远近随缘,爱恨随意,是成年人最好的社交观。

1

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

前阵子,朋友跟我说起一件事。

他和团队加班加点赶出来的方案,被自己的项目经理抢了去。

朋友满心愤懑,要去找经理讨个说法。

却在路过茶水间时,听到经理在小声打电话。

电话里,他唯唯诺诺,小心讨好,朋友不动声色地进去,抬眼一看,经理正在悄悄抹泪。

后来朋友才得知,经理家中母亲病了,需要一大笔手术费,他情急之下,才抢了自己的功劳,只为了那笔丰厚的奖金。

却不曾想,过了一段时间,经理竟然主动找到他,把原属于他的提成,全数还给了他:“兄弟,我对你不住,我现在要这些钱也没什么用了。”

经理沉默半晌,才哽咽着说,自己的母亲,前段时间,已经因病离世了……

朋友一时怔住了,他再看眼前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男人,头发几乎白了一半,整个人仿若霜打过的茄子,蔫下去了半截。

朋友说,在那一刻,只觉得人生无力,世人皆苦。

他想起了自己的至暗时刻,工作没有着落,女朋友也跑了,最拮据的时候,兜里只有5元钱。

原来,生活的风霜雨雪,并没有饶过谁。

年轻的时候,我们眼里只有自己,意气风发之时,听不见人间的哭声。

待到自己也摸爬滚打,饱受生活磋磨,反而对人世多了一份理解和悲悯。

很喜欢的一位作家说:

宽容不是一种道德,而是一种基于对世界、人性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了解和体谅。

每个人活在世界上,各有各的心酸,各与各的难处。

理解别人,是一种善良,说一声算了,是一份慈悲。

成年人最好的社交方式:一半,一半,一半

2

一半是积极,一半是随缘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问题:你生命中有过很费心经营,却无疾而终的感情吗?

有个高赞回答说:

不仅是有,而且很多。

小时以为什么事情通过努力都可以得到,长大后才明白,人生聚散,最是难以安排。

看过一位网友的故事。

网友暑假到一家公司实习,与另外一位同事成为了好朋友。

两人租住在一个房子里,一起上下班,一起吃早晚饭。

网友实习期结束时,和这位同事约定,自己毕业后争取再来这家公司,这样两人还可以继续同吃同游,做一辈子的朋友。

可当她毕业后真的来到这家公司时,曾经的好友却早已不知去向,听别人说,她升迁了,调去了更大的城市。

那一刻,网友心里特别失落。

更令人伤心的是,当她给对方发去祝福消息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了。

网友这才回过神来,对方的好,只是一种礼貌,自己天真地拿别人当朋友,在别人眼中她却可有可无。

虽然扎心,却也现实。

人生这条长路,有遇见,就会有离别。

不对等的关系,自然经不住时间的考验,选择不同,自然会走向道路两端。

就像张爱玲和炎樱,少时情浓,后来却天各一方,就像左拉和塞尚,曾经亲密,最终却不再来往。

杨绛先生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人世间的离散,是一种必然。

人生是条长长的河,无论我们从哪个时段汇聚,最终会流入不同的河道,走上自己的征程。

成年人的世界,一半要积极,一半要随缘。

用心经营关系,才能让情谊随时间越发醇厚,失去的朋友,也无需伤怀,要感谢彼此曾经共度的时光。

缘来时,珍惜,缘去时,释然。

成年人最好的社交方式:一半,一半,一半

3

一半是淡薄,一半是静默

有这么一句话: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却终究看不懂人心。

人在风光时,起高楼宴宾客,居于低处时,利散则人散,生命遍布凉薄。

曾经的我们,不知人性之幽微,难免会愤愤不平,后来也在人世间饱受磋磨,学会了释然。

战国时期,孟尝君因为人高调,得罪了齐王,被隔去官职。

那些曾经对他曲意逢迎的人,此后却对他避之不及。

后来孟尝君官复原职,试图报复那些伤害他的人,有位门客却对他说:

世间万物的发生,都有他的道理,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最后都得死掉,这是必然的。

一个人,富贵的时候朋友多,贫贱的时候朋友少,这也是一定的。

人生过半,再看这段话通透无比。

曾经的我们也时常混迹各种圈子,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系所谓的关系,直到繁华落尽,势无可倚时,才明白什么叫人情似纸薄。

一路走来,人情冷暖酸甜都已尝过,走上坡路时别人仰望你,伸手让你拉一把,走下坡路时别人推你一落千丈,人情世故而已。

人们常说,看清一个人,不必翻脸,这并非是隐忍,而是一种智慧。

成年人的成熟,一半是接受淡薄,一半是学着静默。

对我们好的人,尽力回报,用心珍惜,对伤害我们的人,笑着原谅,默默强大。

余生,不必将太多人请进生命里,放低期待,才能过得自在安然。

作家雪小禅说,人活到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

所有的社交,本质都是在经营自己的生活。

人生路上,有些感情,半近半远,有些伤害,半放半忘。

点个赞吧 ,从此看淡人情反复,于静默无言中,安守生活。

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些什么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作为一名普通人,蔡磊在很多人看来,早已实现各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比如说,他是京东集团副总裁、“互联网+财税”联盟会长、中国电子发票推动者,还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改革贡献人物”…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这是多少人无法企及的事业成就。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人生赢家,在有些事情上也同样无能为力,比如疾病。

2019年初,一路奋斗打拼事业的他开始感受到身体异样——

左臂总是不自主地肉跳。

一番检查过后,医生告诉他,他患的是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这个病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

渐冻症

确诊的那一刻,蔡磊的内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五雷轰顶,我觉着我要窒息了。痛苦、绝望,为什么是我?”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为了治病,他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耗费上百万元。

期间尝试过无数方法,从针灸、按摩,到干细胞、抗氧化…

然而他的身体,依然无可逆转地枯萎中:

目前左手已经完全失去直觉,右手也开始有了萎缩的征兆。

他预测自己能够正常沟通和工作的时间,还剩下1-2年

从京东高管到渐冻症患者,他的事业和生活早已被疾病完全颠覆。

直到现在,蔡磊依然无法理解这样的不幸为何会降临在自己头上。

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里想的全绕不开“渐冻症”这3个字。

“我怎么可能是这个病!”

蔡磊的无助背后,同样藏着上百万人的痛。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渐冻人,

渐渐冻住

有人称渐冻症患者为“清醒的植物人”,他们的人生被禁锢在身体里。

明明有意识、有感情、也有梦想,可就是动不了,再也无法和这个世界产生半点互动。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全球最著名的渐冻症患者,物理学家霍金,

被渐冻症折磨50多年,后期只能通过眼球和外界交流

渐冻症患者,莫里·施瓦茨教授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中曾经这样形容这种病,

“ALS就如同一支点燃的蜡烛,它不断融化你的神经,使你的躯体变成一堆蜡。”

一开始,症状轻微,比如肌无力,以及蔡磊感知到左臂的“肉跳”;

慢慢地,这种无力感会以一个部位为起点,向着远端、近端、对侧、头部、尾部蔓延开来…

而在这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中,病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直到最后,无法呼吸。

甚至连一口痰,都能轻易断送他们的性命。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呼吸衰竭是病人最常见的死因

据统计,渐冻症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3-5年

也就是说,几乎从患病那一刻开始,生命就已经进入倒计时。

一方面是无法自理的生活,

等同于提前迈入老年生活,需要身边亲人的长线照顾,从此离不开轮椅、护理床、呼吸机、咳痰机、吸痰器;

另一方面,还得在清醒的状态下感知身体机能的一步步丧失。

研究发现,渐冻症除了会损坏运动神经,并不会对人体其他机能产生半分影响,听觉、嗅觉等甚至会变得更加灵敏。

正如霍金确诊时医生对他说的那样,

“你可以思考,可是没有人会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

生命质量,骤然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渐冻症患者在确诊之后,结婚的提离婚,恋爱的提分手。

即使明知道内心依然离不开伴侣,但他们实在太害怕自己会拖累另一半的人生了。

蔡磊的一位病友曾经苦笑着说道,

现在就是放一瓶农药在自己跟前,也拿不动、喝不了;

曾经想过咬舌自尽,可发现无论自己怎么用力,却再也咬不动。

想活活不好,想死死不了。

说来残酷,可这就是渐冻症患者要面对的真实人生。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undefined

病情不可逆的绝症

相信大家开始听说“渐冻人”,都是从7年前风靡全球的那场冰桶挑战开始的。

每倒一桶冰水,就有100美元捐到渐冻人协会。

因此从素人到明星,纷纷点名响应,一桶桶冰水高高举起,从头顶淋下,成了一场全球化的爱心举动。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虽然存在“疾病娱乐化”的作秀质疑,但这场小小的挑战,同样也给许多渐冻人的人生带来大大的不同。

发起该项活动的渐冻人协会宣布,在“冰桶挑战”的影响下,在2年时间里已经顺利为渐冻症患者顺利筹集到超过1亿美元的爱心基金。

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在得到1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下,研究发现了渐冻症的最新致病基因:

NEK1。

找到这个新的致病基因,科学家对于渐冻症的治疗又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可以说是真正推动了医学研究。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在这之前,绝大部分人从未接触过“渐冻症”的概念,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小群人如此痛苦地生活着。

作为一种罕见病,渐冻症的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一

截止2014年,中国一共有20万渐冻人。

病人群体基数小,意味着治疗药物的市场需求小、利润小,药企也因此不愿意做这类罕见病的药物研发。

也意味着相比起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疾病,渐冻症患者更容易被忽略、被放弃。

像蔡磊一样,许多渐冻症患者在确诊以后,都感受到了天塌了一般的绝望。

不是因为高昂的医药费,也不是因为可以预见的“废人状态”。

最无助的原因只有一个:

即使是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渐冻症,依然是无药可治的绝症。

渐冻症是世界五大绝症之首。

其凶险程度,甚至排在艾滋病、白血病、癌症、类风湿之前。

世界上目前用于辅助治疗渐冻症的药物,只有依达拉奉利鲁唑(力如太)

在服用之前,医生也会明确告知:

这种药物对于治疗没有效果,只能减缓病情发展。

很无奈,但这也是目前渐冻症患者唯一的方法。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undefined

和时间赛跑

渐冻人所面临的苦难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残酷,然而时间永远不会为任何人驻足。

还记得那位29岁的北大女博士娄滔吗?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从发现病情到全身瘫痪,仅仅隔了半年时间。

弥留之际,她立下捐赠器官的遗愿,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

即使是在半只脚踏入鬼门关的时刻,想到的依然是怎样为这个世界做一些贡献,不给大家带来一丝麻烦。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还记得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吗?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2020年,确诊渐冻症不久的他依然隐瞒病情,坚守在抗疫一线。

最后迫不得已向公众袒露真相,是因为害怕这样走路一颠一簸的自己在接待前来的专家、领导面前显得太不礼貌。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渐冻症是不治之症的现实暂时无法改变,但永远有人选择用最好的姿态去抗争、去和时间赛跑。

正如一位渐冻症患者所说,

“就算我的身体被锁住很久,我仍然要站在高处看世界。”

而文章一开头提到的京东副总裁,蔡磊。

在患病以后,也开始了争分夺秒的“自救”之旅。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先是翻阅了国内外上千篇关于渐冻症的研究文献,一句一句地细读,了解对于目前医学界对于渐冻症的实验进展阶段。

紧接着,主动联系国内外神经学领域的科学家。

不遗余力地筹集资金,搭建生物实验室,说服药企生产,甚至多次以身试药,参与临床试验。

再后来,他发挥自己互联网出身的优势,将渐冻症患者散落的需求汇总起来。

联合国内渐冻症最顶级的专家樊东升教授,建立渐冻症患者数据大平台,记录整合每一位患者的全生命周期。

43岁京东副总裁自曝绝症,令人唏嘘:我只能看着自己死去

如今的他左手已经完全失去知觉,身体其他部位也有了萎缩的征兆。

但他依旧奔波着、忙碌着,把自己活成了成为了药企、科学家、病人之间的一座桥梁。

“我既然还有时间,应该做点事,如果我不做,更没有人做,因为所有的病人和家属无比悲惨,他们身体、家庭、经济陷入绝望困境,多数没有太大社会影响力,也没有钱,没有资源。”

一切努力只为了一个目标:

找到一切有能量的人,加快渐冻症药物的研发生产。

药物研发,无疑是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先不提最终能否研发成功,即使是从研发成功到正式面世,中间也是一段漫长的等待。

有人说,他这是飞蛾扑火,凭借一个人的努力,根本不可能有结果。

他也知道,自己不一定能撑到那一天。

但他深知,如果连自己也不出一把力去推动攻克这个病,等到自己真的走了,渐冻症人群的困境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被真正关注?

到了那个时候,还要有多少人的家庭和人生因此支离破碎?

在他看来,这是渡己,更是渡人。

“在我死亡前要做一件事,百万生命计划。

我想把以运动神经元病为代表的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助力攻克一下,这中间有一千多万人,我想先救十分之一。”

蔡磊的计划看似疯狂,但至少给了渐冻症人群一条新的道路,新的希望。

当我们开始理解、开始持续关注,或许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愿天下病有所医,人人健康可期。

必看!掌上万事通便民平台小程序上可自助发送信息!

人生,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

https://everythingcs.xyz/430121001000/blog/localpromotion/8890/

学会忍耐,才能赢得人生

这一年,我30岁,孩子3岁

不久的将来,孩子很快就会长大,离开我们的怀抱,投入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趁现在,能抱就多抱抱孩子,能陪就多陪陪孩子,能耐心一点就不要发脾气。这一年:我30岁,孩子3岁

我周围有很多的朋友,还有很多我喜欢的娱乐活动!我有时候偶尔会觉得真是为这个小家伙操碎了心!
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看着他小小的坚强的背影,心中又喜悦又有点小小的心酸。离别了一整天,孩子看到我高兴地奔跑过来,扑在我的怀里,说:“妈妈我想你了。”
那一刻,抱着孩子就像抱着整个世界而我真的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

这一年:我33岁,孩子6岁
正当年的我,工作压力很大,甚至连聚会的时间都很少!呵呵,真的是费尽了心思在他能上好学校的问题上了,总算踏实了。
孩子终于上小学了,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事情。上学回来的第一天,晚上要睡觉时,他告诉我"从今天开始,我要苦到六十岁啦! "他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却没想到,这也是孩子离开我们的第一步。
孩子已经对与我分开一天习以为常了,而且喜欢每天去学校。甚至,有时还会说:“妈妈,在家好无聊,没有小朋友和我玩。”

这一年:我39岁,孩子12岁
这时工作对于我来说,完全驾轻就熟,家里也没什么好操心的,所以我总想着能够多陪陪孩子!可孩子上初中了,开始上寄宿学校,一个月或几个月回一次家,才能见上一次面。
他们开始不再依赖我,甚至,喜欢和我对着干。他们的脑子里想的是“我有我的生活!”“我要独立!”
我想帮他们做点事情,他们说:“妈妈,我自己来吧。”

突然觉得这句话让我们觉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了?
这一年:我45岁,孩子18岁
工作上再有什么样的突破对我来说都算不上什么了!我就希望天天回家能听到孩子说“妈,晚上吃什么呀?”
可我能等到的只是周末孩子给我来个电话说:妈,我钱花完了!再给我汇一些!可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希望孩子能经常给我来个这样的电话。
可这时,孩子离开家去上大学,一年回来两次。回来的几天前,家里的冰箱就装不下了,准备了各种各样他喜欢吃的东西。
可是一回来打个照面,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

从此,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妈妈,我不回家吃饭了,你们自己吃吧
这一年:我51岁,孩子24岁
这时,我不再有那么多工作了,朋友也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少,我得想办法打发我的时间。而孩子们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远方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几天就走了。
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电话希望孩子对我说一声妈妈,我很好,你保重身体这样就足够了。

这一年:我57岁,孩子30岁
孩子结婚了,回家的时间有一半匀给了我的亲家,见面就更少了。我已经习惯了只有老两口在家的日子。但是,我最希望听到孩子对我说:“妈妈,今年我回家过年啊!”
当孩子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了,他们的一家三口,已经不包括我们在内了。我们慢慢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只是在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翻翻相册,看看我们自己的一家三口。
无论孩子身在何方却永远是我们家庭中无可取代的一员那时我觉得天天都想见见孩子可却见不到

是啊,其实当孩子在身边的日子,我们是多么幸福。可是有时我们却会抱怨:

抱怨做了太多的牺牲抱怨孩子不懂事抱怨他生病,让你操碎了心抱怨为了培养他,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与金钱……

可是10多年后,就算你想要,也没有机会了。
你一定要记住,孩子会不停地成长,过了这个时期就再没有这个时期的特性。
你是不是常常在孩子断奶后怀念喂他吃奶的日子,可是那时你却觉得好累、好辛苦、好厌倦。
是不是看到他小时候吮手指的照片觉得好可爱,可是你曾经为了要不停地给他洗手而烦恼透了。
是不是在他褪去童声后,特别想念他曾经奶声奶气的声音,可是他以前撒娇的时候你却很不受用。
是不是当孩子去上学后你特别怀念他黏在你身边的日子,可是,以前你却总在想他要什么时候才能去上学啊……
时间无法倒流,过去了就只能永远过去。孩子能呆在身边的日子是多么难得与宝贵。
正因为如此,就应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也更应心存感恩,谢谢上天给我一个孩子,让我分享与见证他成长的每一刻。
无论孩子带给我多少困难、烦恼、甚至挫败,无论让我失去多少睡眠、时间、金钱、精力,我仍然豁达,因为,这都是上天的恩赐。当孩子在身边的每一天,我都会努力让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情,体会在一起的幸福。
我尽量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束缚、牵绊和阻扰。
我认真思考,也努力实践管教的分寸与尺度,既尽力而为,也量力而行。

因为我有责任与义务教会他生活的本领帮助他练就强健的翅膀以便来日可以自由快乐地飞翔
我会告诉孩子: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还有一条路可以畅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现在,能抱就多抱抱孩子,能陪陪孩子就陪陪孩子,能耐心一点就不要发脾气。

来源:今日教育传媒、做个好妈妈

低年级成绩不理想,就停掉所有课外班!别到三年级再追悔莫及……

每个孩子都不同,不是每个孩子一开始都适合拔高。

——梅老师

标题有点惊悚!却是一位三年级孩子妈妈的掏心窝子话。

“三年级现象”,就像一个魔咒,让很多家长避之不及。

这里的“三年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每个孩子出现“三年级现象”的时间不一定,有的在三年级,有的可能会是四年级。

教育界把它称为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特别的分水岭。

今天分享的这位妈妈,家里曾有个“牛娃”。和大部分孩子相比,“牛娃”确实学得很超前,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

中班就开始自主阅读,大班就看全文字的书,而且读得很深很杂;低年级就学了奥数,会用自己的方法解题,不喜欢按照课本的方法解题……

但这样一个“牛娃”在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掉队。

妈妈反思开始低年级超前学习的一些经历,并详细记录了孩子这几年的成长历程。这些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家长们有启发和帮助。

敲黑板、划重点

有些小时候看起来灵气侧漏的孩子,由于忽视基本功的练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天赋用到这会儿已耗得差不多,不得不放弃一些课外兴趣班回头来补主科;

而有些之前看起来资质平平,但家长坚持盯紧每科的学习积累,已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则渐渐赶上甚至超越,学有余力后还可以增加课外兴趣班,全面发展……

开完三年级家长会,我想了很多很多。

孩子的表现并没有差到要吊起来抽,而我回家大约9点的时候,他正在很认真的做作业,爸爸在旁边教他,做完后又把课外的英语作业做了,上床睡着已经是10点半。

像大多数的普通男孩子一样,他不成熟、贪玩、好动、粗糙、做任何事情都凭兴致,而且挺聪明。只是在一二年级提前学了那么多东西之后,他却在一点一点退步。

是的。他不但没有进步,还在退步。

这不是他的错,是我的错。

在一二年级的时期,是我完全忽视了他的学习习惯。

他的基础,只是一味的往上面添砖加瓦,看上去很华丽,甚至在外面拿过些小小的奖,结果到三年级开始坍塌。

其实我不是不知道一二年级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无数过来人对我说头两年习惯最重要、基础最重要,我懂,但是我又完全不懂——到底什么才是习惯?

我所以为的学习习惯和打基础就是回家能迅速地写完作业,不拖拉,答案正确,从而方便我在学校作业之后给他加量课外内容,不要让学校任务占去我鸡血的时间。

有过来人曾和我说,你孩子班级成绩要稳定,基础要稳定。你在学校都保证不了前十,你奥数什么?你新概念什么?你考什么初中去?你鸡血不下去的。

☞定理:一二年级进不了前十,就停掉所有课外班,只攻学校。

当时我不信,我觉得孩子不成熟,前十太难,但我不能停下课外的脚步,停下会落后,学校的只要他长大了总会好的,那么简单的东西怎么会学不好?

直到现在,外面的东西,我们学得吃力;学校的,成绩也越发难看,两头都有点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味道,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年,看似敲锣打鼓的热闹,其实都被我耽误了。

我这才开始重新审视学习习惯是什么,原来不只是快速地写完作业。

写字的要求,

划线的要求,

预习复习的格式要求和内容要求,

各种订正的要求,

每一次的错题整理要求,

读课文读题的要求,

落在书上作业本上卷子上每一笔的要求,

时间的要求,算式的要求,

答句的要求,如果没做到后惩罚的要求,

这一切一切的要求,每一笔一划,都是习惯。

事实上,这些习惯大部分都是靠孩子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养成,家长只需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做到,换句话说,如果这些习惯没有养成,侧面说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不认真的!

好习惯就是各种细节靠谱。

做得越细致,习惯养成得越好,才能爬得越高。

他从小不是自觉的孩子,是不束缚的天外来客,他完全是做不到的,我也几乎从不要求,只要求他做完就好,我不想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当时,我们要弄新概念,我们要做语文全练,我们要做奥数,OMG我们那么多事情要做,你可不可以学校作业做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你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在字典上找成语行么,快速组完两个词就好了哇?

诸如此类,比比皆是,现在想来,都是错的。

语文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孩子的语数外:

中班下开始自主阅读,大班几乎已经能看全文字的书,看的书深且杂,喜欢的书更是可以反复阅读十来遍,每天都要看一会书,这真的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然而现在,语文却是最差的,作文更是语无伦次的让我无言以对。

什么原因?还是基础。

一年级进去默写上过光荣榜,往后一年的卷子,错别字可以扣去10多分的版面⋯⋯作文,一开始还有些架构,随着难度的增加,越来越散漫无厘头,再到后来,连完整的话也没法好好说了。

我终于觉得害怕了。

他现在的作文,他写一段,我批改一段,然后订正,然后誊写,然后继续写一段,我再批改,再让他订正,再誊写,每一字每一句我都严格的检查,写的不生动,没关系,干巴,我慢慢来,但你不能散架。

我不知道效果如何,现在看不出来,起码那些语无伦次的句子好了很多。

数学

再说他最喜欢的数学。他的奥数老师曾经评论他说:不爱听学校教的,喜欢用自己方法解,还都解得出来,我那时候还有点窃喜。随着三年级越来越难和复杂,他这招不行了。

那些他曾经用自己方法解的题,绝大多数,都被他自己给忘记了,而他三年级开始的数学成绩,只能说中上,甚至倒数也有过。

问题出在哪里?

计算计算计算,读题读题读题,格式格式格式,还有他那些紊乱无章的算式和答题,说白了,他的数学,也是没有骨头的,所以到了三年级,也瘫痪了。

数学老师曾经说他不适合读奥数,因为太不仔细,不认真,奥数是需要很成熟细心稳重的孩子去读的,连学校题目都读不清楚,计算都不能全对,还怎么读奥数。

直到三年级,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不适合读奥数,就算读了,也是拿不到什么奖的。

现在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数学基础和习惯,纠正他乱排的算式,纠正他粗糙的读题,纠正他喜欢一张卷子跳着做的毛病,甚至纠正他丑陋的字,要舍得花时间去罚他、去反复练习,而不是去刷那些所谓的竞赛题。

英语

倒是英语,当年最晚最差的那个学科,刚一年级前连整句都说不好,完全没有去过英语班,现在却是三门中基础最扎实,最稳定的,而且还在不断进步且上升,我甚至能看到他的后劲。

回想起来英语我完全没有投机取巧,从来没松懈过,一年级开始每天一个多小时的听读背听读背,二年级开始听读背默听读背默,三年级读背默写读背默写,全是最最枯燥的基本功。

就这样枯燥的两年过去了,他的英语确实从一滩烂泥中站立了起来,建立好了有序的骨骼,开始疯狂的吸收。

这是非常微妙的事情,当年入学的那个孩子,以为最好的那两门,三年级反而变的最差,而真的是最差的那门,现在反而后劲十足。

 

原来厚积薄发才真的是最原始最好的方法。

三年级了,时间过去了1/4,我现在到底该做些什么?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敲掉前两年所有我曾经搭建的东西,重头构建。或许这样的结果就是考初中我们来不及了吧,这时候自废内功重练,也未尝不是坏事。

写这么篇东西是给自己看,也是给圈子里那些孩子准备读书和刚读书的朋友们看:每个孩子都不同,不是每个孩子一开始都适合拔高。

学习习惯到底是什么个玩意,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希望大家不要走我这样的歪路,到三年级再恍然大悟。

-End-